主頁 > 中醫看病 > 內科 > 血証 > 牙齦出血的中醫調治
 
牙齦出血的中醫調治

辨証論治 | 外治法 | 日常護理

牙齦是附着於牙齒和牙槽骨之間的組織,內有很多血管和神經,通稱牙肉。牙齦的健康狀況決定了牙齒是否牢固有力,對保護牙齒非常重要。

牙齦出血很常見,多由於局部牙垢、牙石的形成,產生酸性或毒素刺激物侵蝕牙肉導致發炎。除了牙齦炎、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外,牙齦出血還跟以下情況有關:

牙齦出血
牙齦出血
不良口腔衛生習慣:刷牙不當、不適合的假牙或牙套、經常以牙籤挑牙;
內分泌變化:懷孕、經期、青春期、更年期間,體內荷爾蒙水平發生變化,使牙齦組織變得非常敏感,產生明顯的炎症反應;
免疫和血液病:如白血病糖尿病、口瘡、肝或腎功能衰竭;
藥物影響:如抗凝血劑、抗痙攣藥、化療藥;
營養缺乏症:維生素C、維生素K攝取不足;
不良生活習慣:吸煙。

牙齦出血者,通常伴隨其他口腔症狀:

刷牙漱口時有牙齦出血
牙肉紅腫或疼痛
口臭、口腔異味
牙齒敏感
牙肉退縮,牙根宣露
牙周組織跟牙根分離,形成牙周囊袋
牙齒鬆動

不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牙齦出血,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對維護牙齦健康非常重要。平時要以正確方式刷牙,選用軟毛牙刷,避免用力過度。另外,也必須每6個月到一年找牙醫洗牙,清除牙垢、牙石。如果發現出血情況嚴重,或者伴隨其他不明原因症狀,就要馬上找醫生看。

牙齦出血應先找西醫牙科做口腔護理,待病症稍微改善後,再找中醫調理體質,可以標本同治。

         
黃連
    
補骨脂
    
牡丹皮

1. 牙齦出血的中醫辦証論治

根據中醫理論,牙齒為骨之餘,由所養,故屬於;而足陽明大腸經絡於下牙床,手陽明胃經絡於上牙床。牙齒及牙齦需要腎、大腸及胃三經提供氣血濡養。雖然引起牙証的病機不一,中醫多從這三條經絡治療。中醫稱牙齦出血為牙衄、牙宣,常為胃經熾熱、陰虛火旺、心脾兩虛,血不循經所致。

胃腸實火

牙齦出血量多,色鮮紅,牙齦紅腫疼痛。可伴隨口臭,口渴喜冷飲,便秘,紅苔黃膩,洪數有力。中醫治法為清胃瀉火。
方劑舉例: 清胃散 加金銀花、蒲公英

胃中虛火

牙齦出血,色淡紅,兼有牙齦腐爛,牙痛隱隱。伴隨口乾欲飲,舌光紅,苔少而乾,脈細數。中醫治法為清瀉胃火,滋養胃陰。
方劑舉例: 甘露飲 加蒲黃

腎虛火旺

牙齦出血,色淡紅,牙齒鬆動,牙根宣露。伴隨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嫩紅少苔,脈細數。中醫治法為滋腎陰,降相火
方劑舉例: 知柏地黃丸 加牛膝、補骨脂

脾不統血

牙齦滲血,色淡紅,牙肉色淡。伴隨面色無華,氣短聲低,沒胃口,大便爛,舌淡肥,脈細弱。中醫治法為健脾,益血,攝血。
方劑舉例: 歸脾湯 加仙鶴草、炒側柏葉

2. 牙齦出血的中醫外治法

利用藥液漱口,直接作用於口腔、咽喉黏膜上的病灶,簡便易行,而且又避免藥物對胃腸刺激,可作為口腔保健常法。含漱療法起源較早,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就記載了有關經驗。例如用竹茹加醋液煎汁,或以細辛、甘草煎汁含漱治療牙齦出血;用松針、食鹽煎水治療齒根腫痛;用生地、獨活煎水,加白酒含漱治療齒根鬆軟。明代《本草綱目》記錄用白芷、吳茱萸等份,浸水含漱,治療風熱牙痛;用白芷、川芎等份,煎液含漱,治療口臭。對於口腔疾病如咽炎、扁桃腺炎、牙周炎、牙痛、口瘡等,中醫經常以藥液含漱來輔助治療。

中醫師會根據患者病情,配製成特定的含漱藥液。通常將藥液含漱口中1至2分鐘,吐出。不必再用清水漱洗口腔,亦不要立即進吃,以免影響療效。每日含漱3-5次。適合牙齦出血的漱口藥方有:

金銀花和甘草
金銀花和甘草
地錦草12g、地骨皮15g、生地15g
木賊30g、旱蓮草60g
補骨脂30
生石膏30、黃柏15g、五倍子15g、兒茶6g
黃芩45g、玄參15g、石膏30g、紫花地丁15g
細辛3g、川椒10g、升麻10g
金銀花、甘草等量

將藥材加水500ml煮20分鐘,去渣留液,每天用來漱口即可。

3. 牙齦出血的日常護理

良好生活習慣對牙齒牙齦健康非常重要。均衡飲食,避免熬夜,充足睡眠,適當運動,身體就不易上火,可緩減牙齦出血或其他口腔問題。另外,平日應多加注意口腔衛生:

每次吃完東西記得漱口,沖走殘留在齒縫中的食物,減少牙垢形成。
除正餐外,少吃零食,戒煙,可大大減少患上牙齦病的機會。
學會控制情緒,減壓,有助穩定內分泌,緩和對牙齦的影響。
多吃新鮮生果蔬菜,攝取足夠的營養要素。
保持飲食清淡,太冷太熱或辛辣食物,刺激牙齦,會造成損害。一些肥膩燥熱食品,過度飲酒,容易積,增加脾胃負擔,往往令牙齦症狀加重。

最後,揩齒、叩齒是中醫養生按摩的一種方式,也是牙齒保健的有效措施。揩齒是指每天早晚用手指或牙刷按摩牙槽2-3分鐘。叩齒是指每天輕輕咬合牙排的動作30-50下,可使牙齦神經受到良性刺激,齦肉、牙床血運通暢,牙齒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