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保健專題 > 動脈粥樣硬化症
 定義 |病因 |症狀 |診斷 |治療 |預防 |參考
   
動脈粥樣硬化症 : 診斷
   
西醫 中醫

動脈粥樣硬化症主要根據評估病人症狀及病人的檢查結果而作出診斷,若病人有親人因心臟病或中風病去世,和/或有近親患有高血脂症,則患上粥樣硬化症的機會較大,此外病人的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吸煙、高血壓及肥胖等亦會加大病人患上動脈粥樣硬化的機會。

動脈粥樣硬化的症狀:

當為懷疑患有動脈粥樣硬化症的病人檢查時,醫生會於手臂、腿部及頸部檢查脈搏,並以聽筒觀察其脈搏是否有如水擊石的聲音出現,由於血管收窄,血液經過血管內斑塊時,產生亂流而發出的聲音。

此外,醫生亦會尋找一些因缺氧而導致組織壞死的症狀,如足部冰冷、蒼白、足部沒有脈搏、足部潰瘍、足拇趾發紫等。

若心瓣於上次心臟病發時受損而未被診斷,心臟會出現額外的心跳聲,不正常的心律甚或嘈雜聲等。

在腹部,如果因腹主動脈擴張而形成動脈瘤,則會聽到廣泛的脈搏聲或觸摸到有搏動性的巨大腫塊。

檢查 :

心電圖能顯示因缺氧而引致的損害,而心電圖運動試驗則能顯示心肌缺氧所引起的損害,即缺血壞死,此運動測試通常於病人運動時進行﹝如踏板運動等﹞。
超聲波測試能顯示流經受影響的動脈的血流量,以及顯示血管壁的厚度。這些測試對於決定在頸動脈、主動脈、腿部及足部動脈的嚴重程度。
心電圖及超聲波檢查均能顯示心臟血管壁的厚度及血流量。
注射顯影色素後,X光檢查能顯示被檢驗的動脈系統的阻塞情況。
心臟導管檢查是診斷粥樣硬化症最資料性的檢查,首先醫生會將顯影色素注射入病人的動脈內,然後會於腹股溝的部位﹝少腹與大腿之 間﹞從股動脈伸入導管,以達心臟的動脈。若醫生認為動脈的阻塞適合以導管方法移除,便會為病人進行以下程序:醫生首先會將導管推過受阻塞的部分,然後插入一條更小的導管,管中裝有一小型氣球於頂端,當氣球撐大後,會被拉回,穿過那受阻塞的血管壁,以擴闊管壁及將管壁斑塊壓平,通常最後醫生會放回一些鞏固管壁的小線圈,以使血管壁經常保持打開及確保血液流通。這程序稱為冠狀動脈成型術,而此方法成為了醫治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特別是中度的心臟病﹞最普遍的方法。

 

 

按中醫理論,胸痹症應與懸飲症 (胸腔積液)、胃脘痛(胃痛)及真心病(心絞痛)等進行鑑別。

懸飲症

「懸飲症」主要由於飲邪(液體積聚)停於胸脅所致,其表現與胸痹相似。兩者均能引致胸痛,懸飲症通常會表現為胸脅脹痛,持續不解,而且咳嗽、轉側、呼吸時疼痛加重,有時候亦有呼吸困難等現象。

胃脘痛

一些種類的胸痛源自胃脘的位置,並容易與胸痹症混淆,而胃脘痛常伴有打嗝、嘔氣及胃酸反芻等。

真心痛

真心痛是胸痹症的進一步發展,常表現為劇烈及持續不解的心痛,病人多面色蒼白,唇色紫紺、四肢冰冷及出汗,脈象亦顯得微細。真心痛屬危急疾病,需立刻接受醫護人員的救治,最好送往醫院的急症室急救。

經鑑別相似的病症後,便需為病人辨證,並按個別的病況將胸痹症分類,詳細的辨證資料可參閱本文的「症狀」一段,醫生一般都以望、聞、問、切等方法為病人辨證,辨證後醫生會按病人的個別情況而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