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生活雜誌 > 預防保健 > 中醫藥抗衰老 > 中醫衰老學說
 
中醫衰老學說
 

生命是按自然規律變化的過程,具有一定期限。古代養生家、醫家認為人的自然壽命應該在 100 歲至 120 歲之間。 由於遺傳、生活條件、飲食因素、疾病等,大多數人都不能達到預期壽命。 儘管衰老不可抗拒,但實際上各人的衰老表現很不同。探討衰老成因,了解其生理、病理改變,用適當的措施,可以達至延緩衰老、長壽和提高生活質素的目的。

人體衰老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生理過程,現代研究從分子與基因水平上,提出了衰老機制的各種論據,如自由基學說、自身免疫學說、神經內分泌學說、磨損學說、基因程序學說等等,目前專家們對有關學說尚未有確切定論。

延年益壽一直是古代養生家追求的目標,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中醫衰老理論。在探討衰老機制方面,也有很多學說,比如腎虛學說、脾腎虛學說、腎虛血瘀學說、氣虛血瘀學說、陽虛夾瘀學說、氣血津液不足學說、陰虧學說、陰陽失調學說等等。這些理論著眼於臟腑和精氣的作用,基本上可概括為虛實兩面,即人體物質基礎或臟腑的虛衰,或是實邪作用。

物質虧耗

津液是構成人體及維持生理活動的基礎物質。如果這些物質充裕,運行通暢,則能滋養臟腑、滑利關節、安神定志。外在表現為形體豐滿、筋骨強健、毛髮潤澤、思維敏捷;相反如基礎物質不足,則臟腑失調,筋肉失養,衰老徵象如神疲乏力、面色無華、形體瘦弱、毛髮不榮、肌膚枯皺等,就會接踵而至。

臟腑虛衰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以臟腑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的調節,來維持生命活動。隨同年齡增長,體質狀況發生變化,臟腑功能減弱,表現為抗病力和自我調節力衰退。當中以腎臟衰虛為過程關鍵,腎主藏精,為一身元氣之根,各種生化功能依賴腎的推動來運作。腎衰則元氣衰,生化功能弱。此外,脾臟為氣血生化之源,負責運化水谷精微,源源不絕地供給營養以維持生命活動。脾臟衰虛,不能消化吸收飲食水谷,機體得不到及時補充,亦是衰老重要因素。

代謝物囤積

人體進入衰退期,加上飲食過剩、運動不足、精神刺激等,新陳代謝變得滯緩,代謝物日漸囤積,形成血瘀濁、氣郁等實邪,進一步改變內環境,加速臟腑組織損耗,生命活力衰減。由血瘀引致的衰老表現很常見,例如皮膚斑塊、色素增生、虹膜混濁、視聽失靈、記憶力下降、肌膚麻目、肢體疼痛、血管硬化、靜脈曲張 等。

總括來說,中醫認為正虛與邪實是衰老的本質,隨著年齡的增長,正虛邪實不斷加重,從而使機體出現了不可逆轉的退化過程。衰老不應視為一個獨立的病或証,應屬全身退行性變化,幾乎涉及每一臟腑組織,症狀表現會跟隨年齡而變得愈來愈複雜。利用中醫整體觀念來進行綜合分析,抓住衰老的本質以及發展規律,可以擬定更加個人化的抗衰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