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中醫看病 > 內科 > 皮膚瘙癢症 > 中醫選藥指導
 
皮膚瘙癢症中醫選藥指導
 

根據中醫理論,皮膚瘙癢症是由風、濕、熱、瘀等客於皮膚,引起肌表的氣血不和而成;也有血虛風燥,肌膚失於濡養引致。瘙癢症的辨証有虛實之分,實者有風勝、濕勝、熱勝、蟲淫;虛者以血虛為主。有關証候可單獨出現,也可相兼而發。中醫師治療瘙癢症,主要根據中醫認為的病因病機,選用有針對性並有特殊療效的中藥,內服外洗治療。

白芷 白蘚皮 丹皮
白芷 白蘚皮 丹皮

以下是一些瘙癢皮膚病的止癢原則,以及用藥選擇。

瘙癢表現

治療原則

用藥選擇

急性風疹
常發生於頭面部曝露位置,甚至遍佈全身。皮疹紅偏熱,皮疹淡偏寒
袪風止癢 菊花、防風、羌活、蒼耳子
偏寒 加 麻黃、桂枝、白芷、細辛
偏熱 加 丹皮、牛蒡子、浮萍、連翹、薄荷
     
熱癢
劇癢無定處,紅斑,灼熱刺癢
清熱止癢 生石膏、知母、玄參、黃芩、黃連、水牛角、龍膽草、連翹
熱毒 加 梔子、野菊花、金銀花、蒲公英
夾風 加 青蒿、蟬蛻、桑葉、青葙子
     
燥癢
秋冬瘙癢、老年人、陰虛、發燒病後,皮膚乾燥,脫屑
潤燥止癢 生何首烏、天冬、麥冬、山藥、沙苑子、地黃、百合、合歡皮、鈎藤、龍眼肉、阿膠、黑芝麻、白芍、夜交藤、地骨皮
更年期 山藥、合歡皮、阿膠
     
濕癢
下肢、陰囊、女陰、趾縫處的皮疹。有水泡,糜爛,滲液
理濕止癢 藿香、佩蘭、蒼朮、薏苡仁、地膚子
兼熱 加 茵陳、滑石、白蘚皮、萹蓄、金錢草、漢防己、土茯苓
兼寒 加 檳榔、路路通、海桐皮、萆薢
外用收斂 爐甘石、孩兒茶、白螺殼、枯礬、煆石膏、花蕊石
     
藥物過敏
解毒止癢 綠豆粉、生甘草、杏仁、胡黃連、大青葉、蒲公英、土茯苓、金銀花、紫花地丁、紫草、板藍根
     
食物過敏
消食止癢 蒲公英、神曲、廣木香、烏藥、谷芽、麥芽、生大黃
解魚腥毒 蘇葉、陳皮
消肉積 山楂、雞內金
     
酒精過敏
醒酒止癢
解肌 豆蔻、佛手、砂仁、葛花、丁香、肉豆蔻、白扁豆、高良薑、煨草果、桑葚子、山楂
利小便 澤瀉、豬苓、茯苓
     
瘀癢
劇癢不止,皮疹色黯,結節
化瘀止癢
兼熱 生地、蒲黃、丹皮、赤芍、桃仁、大薊、茜草、地榆、丹參、紫草、郁金、山茶花、益母草、敗醬草
兼濕 馬鞭草、路路通
兼寒 三七、當歸、乳香、澤蘭、川芎、皂角刺、王不留行、劉寄奴、蘇木、血竭
     
虛癢
全身瘙癢不止,如蟲行皮中,皮膚乾燥,夜間加重,環境變化誘發
補虛止癢
陰虛 沙參、石斛、天冬、麥冬、雞子黃、地黃
陽虛 肉桂、補骨脂、山萸肉、沉香、鮮靈脾、仙茅
氣虛 黃芪、山藥、白朮、黨參、甘草、人參
血虛 何首烏、熟地、阿膠、桑葚子
     
蟲癢
發生在指或趾縫、肛門、前陰、下腹部、乳房皺褶等處,有傳染性
殺蟲止癢
內服 使君子、檳榔、雷丸、南瓜子
外用 蛇床子、雄黃、土槿皮、藜蘆、枯礬、硫黃、大楓子、蘆薈、蜈蚣、斑蝥

總括來說,中醫治療皮膚瘙癢症是依據辨証選藥,以袪風、除濕、清熱、潤膚、涼血、滋陰、安神、殺蟲等等為原則,醫師所選用的藥物種類非常多。在配伍時,有的醫師會選用皮類中藥(以皮走皮之意),及帶刺、帶鈎的中藥(棘刺制癢之意),來提高止癢效果。另外,一些動物藥例如蜈蚣、全蠍、僵蠶、蜂房、烏梢蛇、地龍、水蛭等,具有清熱解毒,入里搜風、化瘀通絡功效,對於慢性或頑癢的瘙癢,只要用得恰當,常有奇效。但用時一定要小心掌握劑量和注意過敏情況。

何首烏 鈎藤 阿膠
何首烏 鈎藤 阿膠

瘙癢症只要及時處理,一般可以有效緩解。如果一直忽視正規治療,又長期搔抓,使皮膚出現變厚、色素沉著,甚至苔蘚樣變硬或濕疹樣改變,治療起來就困難了。

全蠍 僵蠶 蜈蚣
全蠍 僵蠶 蜈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