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中醫療法 > 推拿按摩 > 中醫推拿應用
 

中醫推拿應用

專業推拿醫師必經嚴格訓練,經過一定時間的手法練習和臨床實踐,才能掌握各種手法技巧,為患者設計出完整推拿步驟,取得理想效果。

推拿手法使用原則

推拿療法雖不同於藥物針灸,但亦是以中醫理論為依據,不外乎補虛瀉實,扶正袪邪,調和陰陽,平衡。如《黃帝內經》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進行推拿前,醫師會通過檢查手段明確診斷,選擇適當的手法進行治療。和藥物處方一樣,要選用對疾病本身有效的手法,要做到部位穴位配合。千萬不可有百病皆治的觀點,以免貽誤病情。


膀胱經背段分為兩支脈,循行於脊椎兩側,按壓其上的背俞穴,可直接刺激臟腑,有助治療有關疾病。      膀胱經背段分為兩支脈,循行於脊椎兩側,按壓其上的背俞穴,可直接刺激臟腑,有助治療有關疾病。
膀胱經背段分為兩支脈,循行於脊椎兩側,按壓其上的背俞穴,
可直接刺激臟腑,有助治療有關疾病。

一般來說,凡用力輕淺,操作柔和,頻率緩慢,順經絡循行方向施力 (在腹部則為逆時針方向),並持續較長時間的刺激手法為「補法」,具有興奮、激發、強壯作用。用力深重,操作剛中有柔,頻率稍快,逆經絡循行方向施力 (在腹部則為順時針方向),持續時間較短的刺激手法為「瀉法」,具有抑制、鎮靜和驅邪作用。例如要達到補益陽氣,就在某些部位或穴位,連續以緩慢柔和而節律性的擺動、摩擦、擠壓來刺激。

推拿時間療程
進行推拿治療時,通常配合多種手法,而這些手法必須有一定的順序先後,有步驟地操作。開始先用輕手法放鬆肌肉,解除緊張情緒,同時試探患者對壓力的耐受度;跟隨做治療手法,再做輕手法;最後進行某些必要的活動關節手法和輕手法。隨同病情變化,治療手法必須及時調整。

推拿治療疾病沒有固定療程。一般急性病治療時間較短,顯效較快,例如落枕 (睡姿不良引起的頸梗)1-3 次可以痊癒;急性腰部扭傷 3-5 次又沒有異常也可痊癒。對於慢性病特別是內科疾病,需要療程較長,1-3 個月為一個療程。運動創傷和腰腿痛疾病需要 3-6 個月,或者更長時間。再者,療程長短和醫生的推拿水準有關;水準高,施治時間少,療程也短。病人痊癒後,還可繼續以保健手法來維護,每星期 1-2 次或 2 週 1 次。

推拿輔助藥物遞質
中醫推拿很早就採用外用藥,又稱遞質。古代的「膏摩」就是利用特製藥膏,塗抹在患者體表,然後在其上撫摩擦揉。如《聖濟總錄》:「若療傷寒,以白膏摩體,手當千遍,藥力乃行,則摩之用藥,又不可不知也」。《景岳全書》:「治發熱便見腰痛者,以熱麻油按痛處揉之可止」。推拿時應用遞質,可提高療效,潤滑和保護皮膚。現代臨床中也常用遞質,如蔥薑水、滑石粉、麻油、冬青膏等。

蔥薑水:將蔥白和生薑搗碎取汁 (或將蔥薑用酒精浸泡)。能加強溫熱發散作用,小兒推拿時常用來治療虛寒症,但夏季治療小兒發熱時要用清水。
滑石粉:一般夏季多用。夏季易出汗,在出汗部位運用手法時,容易造成皮膚破損,局部塗敷滑石粉,可有保護作用。
麻油:運用擦法時塗少許麻油,可加強透熱效果。
冬青膏:即將冬綠油 (水楊酸甲油)混和凡士林。運用擦法或按揉法時,用此膏可加強透熱效果。

其他如松節油、舒筋活絡藥水、紅花油均可應用。一般無毒性的植物油可酌情選用,包括市面上的按摩膏等。

注意:推拿醫師在做手法時,多數不用外用藥,因為大都是隔衣或治療巾外進行操作。只有結束前,運用擦法時採用外用藥來加強療效。

中醫推拿適應症和禁忌
推拿治療決非適合所有疾病,必須掌握適應症,特別對筋骨損傷疾病,一定要找專業推拿來處理。手法運用不當,很容易造成韌帶和骨骼進一步傷害,引致關節錯位、韌帶挫傷、皮下組織瘀血的情況。

中醫推拿適應症:
間接暴力和慢性勞損引起的一些損傷,例如椎間盤突出、急性扭傷、肌肉勞損等。
直接暴力導致軟組織損傷的中後期。
骨折復位後、骨傷科手術前後應用,可以預防關節黏連、僵直和組織痙攣造成的功能障礙。
某些骨關節病所致的肢體疼痛、活動障礙。
某些內科、功能性疾病,如高血壓、脈管炎、喘咳、潰瘍病、胃下垂、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癱瘓、小兒常見病、婦科病等。

中醫推拿禁忌症:
骨折初期。若骨折伴隨扭筋,應該等骨骼癒合後 (常需 3個月),才開始推拿修復筋脈。
診斷不明的骨折、勞損、損傷伴有神經症狀。
腫瘤、骨髓炎、結核病、骨質疏鬆。
急性關節扭傷,腫脹嚴重者慎用。
急性軟組織挫傷,腫脹嚴重者。
嚴重心、肺疾病。
有出血傾向的疾病。
施行部位的皮膚有損傷或皮膚病。
懷孕或月經期婦女,腰骶部、腹部和大腿內側不宜推拿。
雖然推拿有助消除疲勞,但身體太虛弱、非常勞累、劇烈運動後,都不宜做推拿、拔罐和刮痧。因為身體血脈運行需要一定的體力,體虛疲勞接受推拿,反而會消耗更多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