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中醫療法 > 針灸療法> 特定穴與針灸治療
 

特定穴與針灸治療

中醫認為經絡系統中的經氣,會集中及輸注於某些體表部位,這些面積細小如點的部位稱為腧穴,又名穴位。腧穴雖然處於體表,但具有溝通上下內外的作用。人體有十四經361穴、經外奇穴和阿是穴。腧穴是針灸施術的部位,刺激這些穴位可以調節臟腑經絡功能,增進體質。學習針灸時,不單要熟記每條經的循行路線以及主治概要等,還須掌握腧穴的定位和主治,尤其是特定穴。

全身腧穴在分經分部的基礎上,還有一些具有特定名稱和特殊作用的穴位。這些穴位是按照它們位置和功能特點而分為不同類別,在四肢部有五輸穴、原穴、合穴、郄穴、下合穴、八脈交會穴;在軀幹部有背腧和腹募穴。尚有八會穴和交會穴等。這些都是古人選穴配方的經驗累積,在十四經穴中佔有相當的比例,對臨床應用十分重要。

五輸穴 | 原穴、絡穴 | 背俞穴、募穴 | 八會穴 | 郄穴 |
下合穴 | 八脈交會穴 | 交會穴

五輸穴
十二經脈在四肢末端和肘膝關節附近各有五個重要腧穴,分別命名為井、榮、輸、經、合,合稱「五輸穴」。刺激這些腧穴,可以調節經氣活動,從而影響相應的部位及臟腑。它們從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各有其主治特點。古代醫家將經氣的運行情況,比作自然界流水,以說明經氣出入的經過部位的深淺及其不同作用。

井穴:為經氣所出,如水之源頭。井穴具有交通陰陽作用,多用於急救,有開竅醒神,消炎鎮痛之效。
榮穴:為經氣所溜,如剛出的泉水微流。各榮穴均可退熱。
輸穴:經氣所注,如水流由淺入深。輸穴多用於止痛,兼治由水濕所致的身重骨節痛。
經穴:經氣所行,如水流在江河中暢流。經穴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
合穴:經氣充盛,恰如百川匯入大海,由此深入匯於臟腑。合穴主治六腑病,如嘔吐、泄瀉、頭暈、頭脹,可引上逆之氣下行。

五輸穴數量多、療效高、主治規律性強及運用範疇廣泛,為歷代醫家所重視。這些穴位除了可治療所在部位的病症之外,還常用於五臟六腑和頭面五官病。此外,根據五行相生規律,提出「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五輸穴選穴」及「針刺補瀉」原則,為臨床常用方式。

十二經脈的五輸穴分配表

六陰經 井穴(木) 榮穴(火) 輸穴(土) 經穴(金) 合穴(水)
肺經
(LU)
少商
(Lu 11)
魚際
(Lu 10)
太淵
(Lu 9)
經渠
(Lu 8)
尺澤
(Lu 5)
腎經
(KI)
涌泉
(Ki 1)
然谷
(Ki 2)
太溪
(Ki 3)
復溜
(Ki 7)
陰谷
(Ki 10)
肝經
(LR)
大敦
(Lr 1)
行間
(Lr 2)
太衝
(Lr 3)
中封
(Lr 4)
曲泉
(Lr 8)
心經
(HT)
少衝
(Ht 9)
少府
(Ht 8)
神門
(Ht 7)
靈道
(Ht 4)
少海
(Ht 3)
脾經
(SP)
隱白
(Sp 1)
大都
(Sp 2)
太白
(Sp 3)
商丘
(Sp 5)
陰陵泉
(Sp 9)
心包
(PC)
中衝
(Pc 9)
勞宮
(Pc 8)
大陵
(Pc 7)
間使
(Pc 5)
曲澤
(Pc 3)


六陽經 井穴(金) 榮穴(水) 輸穴(木) 經穴(火) 合穴(土)
大腸經
(LI)
商陽
(Li 1)
二間
(Li 2)
三間
(Li 3)
陽溪
(Li 5)
曲池
(Li 11)
膀胱經
(BL)
至陰
(Bl 67)
足通谷
(Bl 66)
束骨
(Bl 65)
昆侖
(Bl 60)
委中
(Bl 40)
膽經
(GB)
足竅陰
(Gb 44)
俠溪
(Gb 43)
足臨泣
(Gb 41)
陽輔
(Gb 38)
陽陵泉
(Gb 34)
小腸經
(SI)
少澤
(Si 1)
前谷
(Si 2)
後溪
(Si 3)
陽谷
(Si 5)
小海
(Si 8)
胃經
(ST)
厲兌
(St 45)
內庭
(St 44)
陷谷
(St 43)
解溪
(St 41)
足三里
(St 36)
三焦
(SJ)
關衝
(Sj 1)
液門
(Sj 2)
中渚
(Sj 3)
支溝
(Sj 6)
天井
(Sj 10)

五輸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