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中醫看病 > 癌症中醫外治法 > 中醫癌症的刮痧療法
 

中醫癌症的刮痧療法

中國刮痧療法是一種古老並且廣泛使用的民間療法。利用邊緣光滑的器具,蘸取植物油或溫水,於頸項、肩胛、背部或肋間等體表處,進行自上而下,由內向外反覆刮動,同時配合一些按壓揉轉動作,直到皮膚出現紫紅色斑點或斑塊為止。傳統中醫習慣使用牛角類和玉石類刮痧器具,認為牛角類的刮痧板偏於瀉的作用,而玉石類則偏於補的作用。

傳統認為牛角類的刮痧板偏於瀉的作用,而玉石類則偏於補的作用。

刮痧時的「出痧」效果至關重要。以現代觀點理解,這些紫紅色斑點或斑塊屬人為損傷,由於皮下組織的毛細血管淤血造成。然而中醫認為,很多疾病都是因氣滯血瘀所致,「出痧」是一種病邪排泄的表現,從而改善狀態。刮痧之後,病人常感到局部或周身輕鬆舒適,胸腹開暢,症狀消失。

刮痧療法是一種簡易治法,它不需藥物,見效也快。民間經常用於感冒、中暑、噁心、嘔吐、頭昏腦脹、胸悶、腹痛、腹瀉、食積、暈車、暈船、暈機、水土不服等不適。有學者認為刮痧是推拿手法變化而來。

在臨床應用中,刮痧的適應症很多,包括感冒、發燒、中暑、頭痛、腸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勞損、肌肉 痙攣、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症。其中,對於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疾病效果較好,例如腹瀉、感冒等。

刮痧具有強身健體,行氣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是一種適合癌症患者的輔助療法。下面的腧穴對癌症患者有幫助:

早中期患者,為配合放化療或中藥治療,應選取具有消腫抗炎、活血通絡、鎮靜止痛作用的腧穴,如膈俞、魚際、內庭、照海、足三里、公孫、胃俞、肝俞、脾俞、大腸俞、天俞、承山、行間。
癌症術後恢復期,或放化療後休息期的患者,可選擇具有益氣補血、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腧穴,包括風池、身柱、督俞、關元、氣海、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上巨虛、命門、腎俞、陽關、陽陵泉等。
處理嚴重嘔吐時,選穴有天突、中脘、內關、大敦、三陰交、太淵。
處理發熱時,選穴有風池、風府、大椎等。

體弱、久病、術後以及放化療患者,每次取 3-4個部位,輕度刮拭,每天或隔天進行一次。實証而體質良好者,可取穴 5-6個部位,以瀉法為主,配合補法。應用較小的刮具,每次每處約刮 20下左右,直到皮膚出現深紅色斑條為止。刮痧之後,應用手蘸淡鹽水在所刮部位輕拍幾下。

刮痧療效很視乎體質情況,比如瘦人容易起痧,脂肪厚的人相對較差,但太瘦的人不宜刮痧。刮痧治療時應注意室內保暖,避免風吹刮拭部位。出痧後 30分鐘內忌用涼水洗澡。刮痧後儘量不要喝酒或吃辛辣,生冷瓜果和油膩食物。刮痧部位未退痧之前,不宜在原處再次進行刮拭。

有出血傾向、水腫、皮膚病、危重病人都不宜刮痧。原因不明的腫塊及惡性腫瘤部位禁刮,但可在腫瘤部位周圍進行補刮。